作者:郭育丞、鄭銘章   (原文刊載於新醫學雜誌第61~65)

前言

    本文為作者對氣功與武術的觀察,文中對武術之概念,主要來自於「基礎動作訓練學院」( Foundation Movement Academy, FMA),筆者目前仍在FMA練習武術;氣功方面知識則來自謝麗貞醫師的指導,其他則是自身經驗、個人看法,故稱之為「淺繹」,但會持續實證,並以科學觀點學習並解析武術和氣功。筆者18歲之前在氣功、武術上是一張白紙。18歲之後,陸續學習柔道、巴西柔術、散打搏擊、跆拳道、國術及後來的氣功。由於筆者並非從小學習某種武術、 或師承某派功法,所以未被特定信念制約,較能無框架地自由探索、思考,或許這正是本文價值所在。

談鬆 

一、鬆的定義和區別 

    鬆乃指身、心皆鬆,煉氣要訣就是一 個「鬆」字,而「鬆」同樣也主宰著著武術。內功(煉氣)可分為「鬆」(身心皆鬆)、「正確身體結構」兩部份。外功(武術格鬥)可分為「鬆」、「正確身體結構」、「力量」三部分。內功較能練到「鬆」, 而外功較能練到「正確身體結構」,因此內功、外功形成一個「正回饋」(positive feedback)。註1 

    就單練內功(煉氣)而言,「正確身體結構」較難理解,而外功(武術)較好查覺。因為身體結構不夠正確,承受力量時將無法使用體重、全身力量去抗衡。對單練外功而言,較難理解「鬆」,因為在出力時還要放鬆,是非常難理解的概念;而在內功,鬆就好體會多了,站好練氣標準態,若自身不夠鬆,會感覺氣滯,一旦放鬆,氣即順利的流通。 

二、鬆的重要性 

   1. 從煉氣方面談「鬆」 

      若以一個字貫穿氣功,那就是「鬆」 字。「練氣的竅門就是鬆,氣滯則僵硬,放鬆氣才能流動。」 

   2. 以阿城《棋王》解釋武術的「鬆」 

      在阿城的《棋王》中,恰好有個段落能用來說明「鬆」在武術中所扮演的主宰角色: 

    「陰陽之氣相遊相交,初不可太盛,太盛則折,折就是 「折斷」 的「折」。我點點頭「太盛則折,太弱則瀉」。老頭兒說我的毛病是太盛。又說,若對手盛,則以柔化之。可要在化的同時,造成克勢。柔不是弱,是容,是收,是含。含而化之,讓對手入你的勢。這勢要你造,需無為而無不為。無為即是道,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,你想變,就不是象棋,輸不用說了,連棋邊兒都沾不上。」 (阿城,2005 

    武術中的「剛柔並濟」,「剛」指力量,「柔」指放鬆。只有放鬆的時候,才能感受到對方的移動、攻擊、力量的方向,並且巧妙的「不正面與對手的攻擊、力量直線對抗」,而是從側面閃過,從側面把對手力量引導開,或者從正面直線的吸收對手力量、正面直線的利用從對方收回的力量。上段提到「柔」,「柔不是弱,是容,是收,是含。含而化之,讓對手入你的勢。」「鬆」在氣功裡是最核心的概念,而「鬆」在武術裡為柔,武術講究剛柔並濟、陰陽相交,因此「鬆」在武術裡與「剛」組成了最核心的概念。而勢則是自身棋力的展現,包含了純粹技術的下棋技巧、以及下棋的哲學和心理狀態。「無為而無不為」即為「鬆」,「無為即是道」,即暗示「道」可用「無為」兩字貫通。 

    3.人生哲學修養對鬆的影響 

      由於身心之不可分割性,若想在煉氣上精進,就得主動提升修養。而煉氣所需之修養,道德經已約略概述完畢,一言以蔽之,即「無為而無不為」,一個人的人生哲學與修養對於「鬆」的體會和表現影響很大。筆者在學習武術的道路上,深深體會到身心之不可分割性, 一個人的哲學完全體現在其武術的打法上──硬碰硬、或者含而化之。總之,無法體會道家「無為」之人,在武術上也無法體會「鬆」,中、西武術之差異主要也源自於此。 

    「棋運不可悖,但每局的勢要自己造。棋運和勢既有,那可就無所不為了。玄是真玄,可細琢磨,是那麼個理兒。我說,這麼講是真提氣,可這下棋,千變萬化,怎麼才能准贏呢?老頭兒說這就是造勢的 學問了。造勢妙在契機。誰也不走子兒,這棋沒法兒下。」(阿城,2005

     這是阿城小說《棋王》中的一段描寫,「棋運」是指被給定的情況,好比武術對打時,我們無法改變對手想出一記鞭腿這件事,只能接受這事實並反映。「勢」就是個人棋力、武術實力的展現,包含純粹的技術、以及個人哲學和心理狀態。造勢的學問,以武術來看,即為對手出招後,抓準契機防禦、破解、反擊。而如果對雙方都不出招,這場比賽也無法打,因為兩方都沒有破綻。 

    「可只要對方一動,勢就可入,就可導。高手你入他很難,這就要損。損他一個子兒,損自己一個子兒,先導開,或找眼釘下,止住他的入勢,鋪排下自己的入勢。這時你萬不可死損,勢式要相機而變。 勢勢有相因之氣,勢套勢,小勢開導,大勢含而化之,根連根,別人就奈何不得。老頭兒說我只有「套」,勢不太明。「套」可以算出百步之遠,但無勢,不成氣候。又說我腻子好,有琢磨勁兒,後來輸我的 那一盤,就是大勢已破,再下,就是玩了。老頭兒說他日子不多了,無兒無女,遇見我,就傳給我吧。我說你老人家棋道這麼好,怎麼幹這種營生呢?老頭兒歎了一口氣,說這棋是祖上傳下來的,但有訓—— 「為棋不為生」,為棋是養性,生會壞性,所以生不可太盛。」 (阿城,2005 

    在武術上,只要對方一動,那就有機會了,可以找到對手的破綻。老頭兒說王一生只有「套」,「套」在武術上即指練習時的套路、招式,是理論。而「勢」則是個人在圍棋、在武術上的哲學、態度,加上累積圍棋比賽、武術比賽後的經驗而成。「為棋不為生」的祖訓,指的是當一個人不計較利益地熱愛、專注地進行一件事時,才能到達心流(flow)這種無我的狀態,也只有這種純然的專注,才能到達徹底的 「鬆」和「無為」。 

    4.中、西武術之差異來源即是鬆。筆者認為中西武術之差異來源是哲學修養。中國武術是世上主流武術中,少見地 強調修養又強調內功的武術,西方武術絕少談及「鬆」,遑論把「鬆」當作重要的訓練指標。這也正是中西武術訓練手法、訓練成果的差異來源。

談練氣對武術之助益  

一、身體層面 

    煉氣後在身體感知方面,可以知道做某一個動作時,身體哪些肌肉出了力氣,出的力氣又佔比多少,怎樣修正動作、改變姿勢,及主要出力的肌肉為何等。在身體控制層面,則是有能力依據感知修正動作、改變姿勢,或更精準的控制各塊肌肉。總之,練氣後筆者在身體感知、身體控制,這兩方面皆有顯著進步。 

二、從練氣的「鬆」,到武術的「鬆」 

    雖然練氣之「鬆」和武術之「鬆」在心理上、身體上各不相同,但筆者認為此方面進步的主要原因是:練氣非常需要「鬆」,而武術也需要「鬆」。例如,太極拳的套路,本質上介於筆者練習之氣功門派的「靜功標準式」和各種的「動功導引」之間。太極拳套路優於靜功標準式之處,是更能幫助進入「忘我」,達到「放鬆」的狀態。故認為,練氣對武術的主要助益是「鬆」。 

談煉氣與功能性訓練 

一、FMA動作訓練學院的運動理論 

    依據FMA動作訓練學院的運動理論,運動分為五大基礎,分別為身體排列(身體姿勢)、功能性動作、發力順序、放鬆與用力、呼吸。FMA之重要標語「Smart body, Strong mind」,強調內(哲學、思考)外(身體功能)的連結與重要性。透過思考,才可以動得更好,除了能夠動的好以外,擁有堅定的意志才能走向更遠大的目標。如何找到身心之間的關連?透過認識身體,學習動作,進而延伸至認識我們的思想,發展思考的能力、策略。 

二、功能性訓練之於運動 

    功能性訓練是一種「非專項訓練」,主要訓練身體的協調、穩定度,及如何精準控制肌肉,其對各種專項運動都很有幫助。筆者在練氣之前,身體感知、身體控制兩方面的進步,主要是來自功能性訓練 (Functional Training)。比方說:馬克操、熊爬、鱷魚爬、猴子爬、猩猩走路、狒狒走路、毛毛蟲爬等等。「功能性訓練」之於「運動」的關係,就像「哈農」(爬音 階、練手指)之於「彈鋼琴」,或者說「微積分」之於「理工學院」。功能性訓練,主要意義包含三項。1.訓練核心肌群(廣義的核心肌群=軀體的肌肉,包含胸肌、腹肌、上下背肌)的穩定。核心肌群是傳遞上、下半身力量的中介,核心肌群的穩定對運動非常重要。2.訓練全身的協調與控制。良好的上半身、核心、下半身的協調和控制,對各項運動皆有助益。3.訓練如何控制「重心」。重心是運動裡十分重要的概念,能控制好重心,就能快速移動,做出行雲流水般的連續動作。 

    一般來說,想加強身體感知、身體控制,需要做很多「功能性訓練」。筆者常做的功能性訓練有馬克操、熊爬、鱷魚爬、站立與半蹲時保持重心而移動等等。馬克操是一種田徑隊訓練,包含前抬腿跑、左右橫移等。田徑項目中跑步是所有運動的重要基礎之一,因為跑步幾乎用到除了斜方肌、前臂以外的所有肌肉,需要穩定核心肌群、控制手臂與雙腳擺動的協調才能完成,所以跑步是所有運動的重要基礎之一。此外三種高度控制重心的各方向的移動(站立移動、半蹲移動、熊爬──在地板上手腳著地、膝蓋懸空的移動)及鱷魚爬、猩猩走路、狒狒走路、毛毛蟲爬等,亦時常練習。 

三、煉氣與功能性訓練的關係  

    筆者認為,煉氣在武術的助益相當於功能性訓練,煉氣除了促進健康以外,也可以輔助武術運動,提高武術運動訓練的效率。煉氣相當於做了很多功能性訓練,雖然無法確切得知練氣一小時等於多少 份量、多久的功能性訓練,但能感覺練氣之後,增進對身體的感知及控制能力。 

四、太極拳中的煉氣 

  1.太極拳套路之煉氣意涵,介於靜功、動功之間 

    太極拳的套路,本質上是介於筆者練習之氣功門派的「靜功標準式」和各種的「動功導引」之間的。「靜功標準式」除了放鬆全身、湧泉釘地以外,兩手之間必須要有氣的交流,才有強烈的煉氣效果。而太極拳套路的打法,即時刻如抱球狀,有時是雙手掌間的小球,有時是雙臂間的大球,又要打的很慢(打太快就不是放鬆了),筆者觀察此即為加入運動的「靜功標準式」,即具「動功導引」效果之變形的「靜功標準式」。 

   2.太極拳套路與煉功 

    太極拳套路煉氣上優於靜功標準式之處靜功標準式站好後,想著「我全身要放鬆」,反而無法放鬆。心理學上著名實驗「反彈效應」(rebound effect),證實「越想著不要怎樣,就越無法不要怎樣」。那麼怎樣才能真正達到「忘我」,忘記自己坐得好不好、忘記煩憂,心理上的全然放鬆狀態,筆者認為尌是心流(flow)這種狀態。太極拳的套路,是一種有動作的靜功 標準式,因此有強烈的煉氣效果;或者說是一種打的很慢的動功,有一件事能做,因此能專注在打套路當中,忘記自我。所以,太極拳套路優於靜 功標準式之處,就是更能幫助進入「忘 我」,達到放鬆狀態。 

1:內功、外功間的正回饋即是「正確身體結構」,即傳統武術所謂「沉肩垂肘」、「含胸拔背」、「下巴微收」。以現代運動科學觀點來看,「沉肩」是斜方肌放鬆,如此下半身的力量才能傳上來通過肩膀,再傳到拳頭。或者把對方推在拳頭上的力量,透過肩膀一路傳到腳尖。 這個姿勢最能使力量有效地(即力量損失最少)通過肩膀。「垂肘」是使二頭肌和三頭肌之間的那條肌肉放鬆;使得手肘放下靠近軀幹,一旦手肘翻起來沒有放下,就遠離了軀幹,手臂即很難施力。這個姿勢,才能使力量最有效地(力量損失最少)通過手肘。「含胸」是把肩膀稍微往前放,然後放鬆胸肌、上背肌,這個姿勢才能使力量能通過胸和上背。「拔背」是把沿著脊椎的背肌都放鬆,但同時又要維持脊椎約略是直的結構,此即煉氣中強調的「百會、會陰成一直線」。這個姿勢,才能使力量最有效地(力量損失最少)通過上背、下背。「下巴微收」特別強調頸椎 的姿勢要正確,才能使「百會、會陰成一直線」。這個姿勢能使力量最有效地(力量損失最少)通過頸椎。運動科學如今已解構出最有效率使用人體的方式,以此觀點來看這幾 個中國武術的口訣,不難理解這幾個文言文背後的意涵即為「正確身體結構」。 

參考資料: 

阿城,2005。棋王。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。 

謝麗貞,2015。練氣與氣功的科學知識。台北: 知音。 

心流。幸福快樂的秘訣(Ted 演講 中文字幕)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4nmA5o Vflo 

作者簡介: 

郭育丞-畢業於清大數學系,目前就讀政大MBA碩一。大學以前的生活以讀書、考試為主,念大學後才接觸武術──柔道、巴西柔術、散打搏擊、跆拳道、太極拳、八極拳。後來打出興趣,得到104年清華盃全國柔道錦標賽男子白帶組第一量級60KG級第 3名,及104年高雄BJJ巴西柔術道服組(Gi)比賽白帶組63KG級第2名。爾後認識謝醫師,開始學習氣功,目前也在FMA練習綜合武術。 

鄭銘章-畢業於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,目前在FMA練習綜合武術,並擔任FMA 之運動教練。22 歲開始接觸拳擊運動,後來接觸綜合武術、巴西柔術,迄今約兩年。曾得到107年台大盃散打75kg季軍以及107年清大盃散打75kg冠軍。

本文承閔漢珍老師修訂,在此一併致謝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